旅游+宣傳、旅游+內容,打造涵蓋觀光、商務、城市、鄉村、文化、休閑、度假等各種旅方式的門戶觀光網站
白水縣兩山一湖景區位于白水縣城西北22公里的林皋鎮境內,景區與銅川市印臺區、宜君縣、渭南市蒲城縣相接壤。其景區包含云臺山風景區、方山森林公園和林皋湖慢城景區,總規劃面積145平方公里。景區具有三大優勢:自然資源優勢、交通優勢、鎮區底蘊優勢。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生于陜西白水縣之楊武村,葬于黃龍山下之史官村,享年一百一十歲。皇帝時期史官,中華文字的始祖。史書記載“倉帝生而能書,及受河圖錄字,于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紋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黃氏逸書考》輯《春秋元命苞》)。本廣場敬立《倉圣鳥跡書碑》,其上刻有的28個符號,就是倉頡所造的文字原形,是漢字的母字。
倉頡所造文字,是中華民族智慧的靈魂,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血脈相承的根基。古人云:“粟”與“字”民人須臾不可離之者也。于是每年“谷雨節”人們自發組織起來祭奠倉頡,以緬懷倉頡因造字而天降“粟雨”的大德。
倉頡印跡廣場簡介
相傳,“字圣”倉頡“龍顏四目,生有睿德,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語山川指掌,類情通德,依類象形,創造出了我國最早的象形文字。倉頡所造的二十八個母字便是從“倉頡印跡廣場”上建造的日月形狀,鳥獸蹤跡,演化而來。
倉頡造字,結束了中華民族“結繩記事”的歷史,為進一步開創中華民族的文明事業,奠定了基礎。其功之偉著,堪與天地共長久,與日月同光輝。
陜西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www.niubeiliang.com)
官方門戶網站(電腦版):
手機版:(wap.niubeiliang.com)
陜西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87年建立,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7年10月正式成立管理局,局址設在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牛背梁保護區是以保護國家Ⅰ級保護動物羚牛及其棲息地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位于秦嶺山脈東段,橫跨秦嶺主脊南北坡,地處柞水、寧陜、長安三縣(區)交匯區域,沿秦嶺主脊呈東西狹長分布,東西長28 公里,南北寬15公里,海拔1100-2802米,總面積16418公頃,是“秦嶺自然保護區群”的重要組成部分、秦嶺東段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是羚牛秦嶺亞種的模式產地,在“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中被確定為40個最優先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地區之一。牛背梁自然保護區蘊藏著眾多的珍稀動、植物資源,是物種遺傳的基因庫。對秦嶺而言,它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及代表性,被譽為秦嶺東部的綠色明珠,具有很高的保護和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