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位居秦晉豫三省交界、黃渭洛三河交匯處,素有“西北咽喉道、秦地東大門”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全縣總面積526平方公里,轄六鎮,84個行政村,人口16萬,其中農業人口10.5萬,城區人口5.5萬人,城區面積5.5平方公里。2013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38.75億元,增長1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3.66億元,增長30.7%;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45億元,增長27.6%;財政支出達到11.66億元,增長1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391元,增長15.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346元,增長10.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9.22億元,增長15.6%。主要經濟指標均超過全市平均水平。 榮獲國家衛生縣城、全國黃金十強縣、全國群眾體育先進縣、省級園林縣城、全省農村社區建設先進縣及省級誠信計生示范縣榮譽稱號,全縣整體工作滿意度調查全市排名第一。
潼關,歷史名關,久負盛名。古潼關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一位,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女媧摶土造人、夸父追日等神奇傳說發源于此;馬超刺槐、十二連城、仰韶文化遺址等名勝古跡星羅棋布;風陵曉渡、譙樓晚照、秦嶺云屏等潼關八景引人入勝;黃渭洛三河口,蘆蕩密布,濕地綿延,蔚為壯觀;六國之師叩關、安祿山和哥舒翰之戰、李自成六戰潼關造就潼關古關、古渡、古戰場聞名遐邇;黃河自北洶涌而來,折東滾滾而去,形成天下黃河第一灣的奇偉景象。
潼關,區位優越,交通便捷。潼關居西安、太原、洛陽三大城市經濟輻射圈中心,是貫通華北、中原的交通要道,新歐亞大陸橋的必經地,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東翼橋頭堡,中東部產業的轉承點。隴海鐵路、鄭西高鐵、連霍高速、310國道、101省道穿境而過,風陵渡黃河公路大橋、黃河鐵路大橋使黃河天塹變通途,潼洛公路斜跨南北,為潼關發展商貿物流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潼關,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歷經300年的潼關醬菜獨具特色,榮獲1915年巴拿馬世界博覽會金獎;黃河鯰魚湯、鴨片湯別具風味,八方食客慕名而來;東漢太尉楊震生于斯,葬于斯,儒學界尊稱“關西夫子”,“四知拒金”流芳千古;杜甫、張養浩等一批文人墨客更是在此留下了膾灸人口的千古名篇。
潼關,資源豐富,潛力巨大。南部小秦嶺蘊藏豐富的金、銀、鉛、鐵、銅、花崗巖、大理石、石墨、石英石等,其中黃金資源得天獨厚,是國土資源部確定的全國47個找礦重點區域之一,中深部資源前景更加看好。現有黃金企業12家,2005年,中國黃金協會授予潼關縣“華夏金城”稱號,2010、2011連續兩年榮獲全國“黃金十強縣”,黃金探、采、選、冶已具規模。
在新的歷史時期,潼關已成為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關天經濟區的東起點。勤勞善良、熱情質樸的潼關人民將在縣委、縣政府堅強領導下,緊緊抓住陜西東大門建設和資源轉型的重大機遇,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五創一爭”為抓手,以“項目推進”為統攬,堅持轉型發展、融合發展、融入發展,加快推進黃金立縣和旅游興縣,堅定不移地實施“黃金產業提升、現代農業增效、文化旅游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社會管理創新、黨建旗幟引領”六大工程,進一步改進作風,實干興縣,努力建好陜西東大門,建成美麗新潼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