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3月7日電 “進入微博時代,以行政管控為主的社會管理方式不僅難以實現社會穩定和諧,還容易導致更多社會矛盾。”全國政協委員遲福林7日指出,這就需要政府主動向社會放權,以更好地發揮社會力量在管理社會事務中的作用。
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7日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遲福林等16位政協委員在會上作大會發言。
在題為《以政府改革帶動全面改革的突破》的發言中,遲福林認為,中共十八大后,改革再次成為全社會關注熱點問題,以改革紅利釋放發展潛力的氛圍和趨勢正在形成。能不能抓住當前政府換屆的改革時間窗口,以政府改革為切入點實現全面改革的突破,全社會有很大期待。
他建議,首先要以改變“增長主義”政府傾向為重點,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
遲福林指出,近年,政府職能轉變取得一定成效,但仍不到位,政府主導型經濟增長方式的特征比較突出。如以追求GDP增長速度為首要目標,以擴大投資規模為重要途徑,以土地批租和上重化工業項目為主要任務,以資源配置的行政控制和行政干預為重要手段。如上在帶來投資消費失衡、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的同時,還造成公共服務缺位。
“因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所產生的消極腐敗問題,是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主要原因。”這位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強調,為此要著力解決經濟運行中兩個突出問題:行政審批和行政壟斷。
此外,還要以政府向社會放權為重點,深化社會體制改革。遲福林強調,特別是面對著社會利益主體與利益訴求多元化的趨勢,政府要在公共服務領域向社會公益組織放權,加快官辦社會組織、傳統事業機構的“去行政化”改革。
一再強調政府職能轉變,為什么仍不到位?遲福林認為,“關鍵在于受權力結構不合理的掣肘。”他建議把優化權力結構作為行政體制的重點。建立以大部門制為重點的行政決策系統;建立法定化、專業化的行政執行系統;建立權威性的行政監督系統。
遲福林最后建議要把全面推進政務公開作為政府自身建設的重大任務。抓緊出臺政務財政、司法公開的具體方案。強化司法、媒體、公眾監督,實現權力制約權力和社會監督權力的有機結合。盡快制定本屆政府降低行政成本的行動計劃。
“改革與危機賽跑”不是危言聳聽。遲福林強調,盡快建立一個高層次的改革協調機構,加強對全面改革的組織和協調,其現實性、重要性、迫切性不亞于上個世紀80年代。
文章作者:邢利宇
責任編輯:呂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