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政務的策略,是從各國的實踐中歸納出來的“概論”,從行政生態學研究角度,我們不對它進行好或壞的價值判斷。我們只關心某種具體策略“是否適用于另一個不同的場合”。一個具體的電子政務策略,只有適合“特殊場合”的具體國情,我們才對它判斷為“好”,否則就要判斷其為“壞”。隨著一國行政環境的發展變化,行政系統的策略選擇也不可能一成不變。好與壞的判斷,也是與時俱進的。
什么是行政環境
行政環境就是政府管理的環境,它是指圍繞行政活動和行政現象這一主體的外部境況,是各種直接地或間接地作用和影響行政活動的客觀因素的總和。 宏觀行政環境即通常所說的國情,包括國際的社會、自然環境和國內的社會、自然環境,它是行政環境的基礎,對行政活動有決定性的作用。
行政管理與行政環境的關系是雙向的、辨證的。一方面,行政管理都處在一定的行政環境中,并受到行政環境的影響和制約,有什么樣的行政環境,就有什么樣的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必須適應行政環境的變化,由于行政環境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行政管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行政管理必須從實踐出發,從客觀的行政環境出發;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對行政環境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它可以改造行政環境,要么使行政環境變好,要么使行政環境變壞。
依據這種理論,我們研究電子政務與行政環境的關系就會發現,經濟要素在各種環境要素中,對電子政務的影響最大。
行政環境對電子政務的影響
經濟要素作為行政環境的首要環境因素,對電子政務的發展階段水平,具有決定性影響。表現為,不同的現代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生產方式不同;不同生產方式,社會組織形式不同;不同社會組織形式,政府組織結構不同。
第一, 不同現代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的國家,生產方式階段不同。高收入國家已經完成工業化意義上的現代化,正向后工業社會生產方式轉變;中高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處在實現工業化意義的現代化過程中,一般處在向工業生產方式的全面轉變之中;低收入國家往往是農業國,農業生產方式還在經濟活動中占重要地位。
第二, 不同生產方式決定不同社會組織方式。是隨著信息化生產方式興起而興起的;是隨工業生產方式興起而普及的;是與農業生產方式相伴隨的。
第三, 社會組織方式決定政府組織結構。在主要經濟體中廣泛存在農業家族式組織的社會之中,政府改革主要還集中在從家長制向科學管理轉變上。
一國電子政務發展階段和策略,與其經濟要素水平,呈現高度正相關性。經濟要素水平高的,電子政務發展階段和策略較高;經濟要素水平低的,電子政務發展階段和策略水平低。更難能的是,這個規律不僅對于組間比較適用;在組內(每組組內一般都跨兩個發展階段)比較也適用。即同一收入組內,經濟要素水平高的,電子政務發展階段和策略較高;經濟要素水平低的,電子政務發展階段和策略水平低。而其它三個環境要素(溝通網、創新基礎和人力資源),只在組間比較存在類似規律;組內比較不存在類似規律。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電子政務策略,作為一種行政系統的決策,不是隨心所欲的。其合理性,不光不是決策者個人或集體主觀決策單方面決定的,甚至不是行政系統自身單方面決定的,而是要求系統選擇與行政環境實現高度統一,才能達到的。